地膜“国标”遭遇环保拷问

来源:leyu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3-13 06:30:21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一些农业环保工作者最近在调查地膜“白色污染”过程中发现,虽然政府以补贴形式推动地膜的回收,但大量符合“国标”的超薄地膜因易破损、难回收,带来严重的环保隐患。近二十年未修订的地膜“国标”如今遭遇环保拷问。

  覆膜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逐年增大,地膜带来的农田“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在不少地方,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根本没办法捡拾”,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说。他最近刚结束一项农业面源污染调研。

  覆膜栽培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由于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在干旱地区具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成为中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

  据农业环保部门初步统计,仅甘肃一省,2012年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220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到13万吨。

  张玉辉感到了危机:这些由聚乙烯制成的地膜本身无法降解,如果任由其大量残留在地里,很多年后这些农田就有可能无法再生长作物,“除非用筛子把所有用过地膜的土地筛一遍,才能把残膜全部清除干净!”

  农业环保部门的调查验证了他的担忧。监测结果为,所有监测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残膜。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公斤,残留量最少的每亩也达5公斤。

  生产这些农用塑料薄膜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如不加以有效回收利用,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甘肃农业环保部门介绍,近几年,甘肃省探索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激励企业积极介入包括地膜在内的农膜回收,回收企业从农民手中买入废旧农膜用于再生。这一方式既解决了农田“白色污染”,又有效利用了资源。

  根据初步汇总的数据,今年已回收利用的废旧地膜有8.73万吨,回收利用率达到66.9%,但仍有超过30%的地膜残留在土地里,难于回收。

  记者调查发现,难回收的地膜主要是厚度在0.008mm及以下的所谓“超薄地膜”。这种地膜延展性差,老化快,有些甚至不到收获季就会破损。甘肃通渭县李家店乡祁咀村农民祁建堂和记者说,大点的残膜可以用钉刺耙、铁叉等工具清理,太薄太小的就只能手工捡拾,“一亩地要花两天的时间才能清理完。”

  不仅如此,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海和记者说,勉强清理出的超薄地膜残片大多面积小,与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清洗难度大,同时超薄地膜光照后自然风化,塑化性严重降低,也基本上没有了循环再利用的价值。

  无奈的是,这些有着严重环境隐患的超薄地膜,是以“合法身份”活跃在农资市场上的。

  “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超薄地膜是合格的。”多年从事废旧地膜污染研究的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生态资源保护科副调研员李崇霄对此不无忧虑。根据1992年制定的、现行国家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GB13735-1992),地膜厚度最低标准为0.008mm,加之标准中允许的偏差值,厚度在0.005mm甚至0.004mm的地膜也能合格流通。李崇霄坦言,“由于地膜按重量销售,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这让超薄地膜在农资市场走俏。”

  专家认为,保证农民不使用超薄地膜的最有效办法是提高“国标”厚度,让超薄地膜彻底退出市场。张玉辉说,只要适当增加地膜厚度,令其方便回收,且回收后仍有再生使用价值,地膜就可以顺利进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链条中。

  日本警告中国飞机周克华女友受审马云将辞任阿里CEO环保部 空气净化器网友吁火车站票半价中国网民 5.64亿央视 白酒广告私家车报废年限取消湖南娄底校汽车三包政策发布雾霾天气持续非诚女嘉宾否认杀夫周星驰 广东政协委员潘长江女儿产子阿姆斯特朗承认服禁药